「他靜靜坐著,嘗試走進蛤蟆的回憶,體驗他的悲傷--這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最大程度的感同身受,這便是所謂的『同理心』。-p.100(Ch6探索童年)」
閱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段話,便想到之前去參加一場邊進行藝術創作,一邊了解如何守望身邊狀態不好者的工作坊。
【工作坊過程】
關於工作坊的記憶已經不太清晰,始終記得在工作坊內反覆提及要有「同理心」,
而這場工作坊的守望對象是有自殺傾向的人們。以與會者的接觸對象,會以年輕學子居多。
工作坊共約三小時,討論有三個階段,三個創作,兩種媒材,蠟筆、色紙與口紅膠。
第一階段:若你朋友覺得難過,要怎麼做?
創作一。
先隨意撕色紙貼在紙上,討論完「怎麼做」後,再拿蠟筆含色紙畫成一幅圖。
第二階段:若是你覺得難過,你需要做什麼?
創作二。
畫出你腦海裡的畫面。將大家的畫作貼在白板上,心理師會選人上去分享,並解析。
第三階段:請畫出會療癒你的東西。
創作三。
這樣東西可能就是你的心靈補給,會讓你開心。
【討論簡報】
同理心=情緒反應+簡述語意。
(當下想認真參與,拍的照片不多)
高階同理心=情緒反應+簡述語意+內在期望/需求
COVID-19防疫期間發展好多線上問答、互動的小遊戲與程式,掃描QR code在手機上輸入自己關於「若是你覺得難過,你需要做什麼?」的想法。
不少人選擇「冷靜」,另外有獨處、找人傾聽,專業協助等等。
守望有心理需求的朋友,需要「傾聽與同理」、「支持系統」、「滿足內在期望/需求的方法」、「建立關係」這些階段的循環。
我自己的作品,其實應該要有三張。
右邊是創作一:先撕色紙(黃色區塊),接著用蠟筆繪畫延伸成為沈船珊瑚礁與潮間帶。
左邊是創作二:它的概念是宇宙大爆炸急速縮小的那個氣團。
可能那陣子看了不少海洋與銀河、宇宙的相關文字、畫面,有了這兩個創作。
【結語】
第一次參加這種由專業心理師帶領,以藝術創作探討情緒的工作坊,算是「藝術治療」的入門體驗。
大部分其他參與者的圖畫,以老師的標準來說都相對正向。以暖色調蠟筆作畫、快樂的小孩在太陽下奔跑等。
因此學習到冷色調、陰天、雨滴、月亮等這些意象在心理諮商是偏向憂鬱、有負面暗示的。
也因為是入門的宣導工作坊,想知道「如何進行有效的同理心行為」這部分就沒有機會。
會好奇,其他與會學員就沒有陷入憂鬱無法自拔的時候嗎?
會思考,若諮商時諮詢者已經有些心理學的先備知識,在創作呈現上是否就能誤導心理師?
工作坊的整體氛圍很好,對「藝術治療」多了一些實際的認知,更多了許多可以補充與延伸的知識。
有時候多一點關心,或許就可以留住一個你在乎的人。
/
【工作坊之外】
封面的藍莓鬆餅,是自己印象中,近幾年唯一完成的水彩手繪之一,其他大多起個頭就感覺不對作廢。
畫畫時的時間過得比讀書、寫作還快,至少都是一、兩小時起跳。就是覺得「畫不出來」。
畫畫跟書寫,都是自己集中注意力在自己身上的過程。
/
延伸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