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人類演化、發展的歷史,我常常感到困惑。綜觀古今歷史,臆測性應該是高過真實性的,尤其時代越久遠,證明越是消散在時間長流裡,且會因為文化強勢、掌權者而有既定樣貌,常民每日生活往往被遺忘。
以<人類大歷史>這本書的寫作來說,列舉許多例子,並將你所認知的觀念、事件串聯起來,提出一個可能曾經想過、但與主要觀點不同而被忽略的論述來讓你對它認同、重新思考。
而 《人類大歷史》 這本書與故宮檔期剛結束與大英博物館邀約合作的<百品特展>可以搭配服用,一個以人類發展的制度、思想連貫,一個列舉一百樣於世界各地產出的今昔物品述說不同時代或地域人們有著相似的生活樣態,可以發現世界是那麼廣大,異時各地的人們都曾經、正在,經歷一樣的事件或使用器物,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感受,不分你我,原來我們這麼相近。
征服者接受自己有所不知,卻也不能接受自已的無知,填補自己的未知便能獲得更多,人們的科技與文明發展或許也是建構在這樣的前提。
小時候玩<世紀帝國>,總是覺得馬雅、阿茲特克、蒙古人的裝備、技術、服飾不能跟條頓、不列顛、西班牙等人相比,長大後仔細想雖然馬雅、阿茲特克等古文明居民已不在,在所屬地留下殖民者的「良政」,
這些殖民者從發現到現在與未來依然耗費光陰在解讀、猜測古文明的技術與思想,由此來看,殖民者文化並不是較高等的創造,
還是有很多無法被自稱「優越種族」的民族所了解的存在,他們只能以對自己有利的方式解釋。
人製造機器,機器接管許多勞力工作,釋放勞動力,漸漸反過來開始要人們順著機器的步調運作,人們融為機器的一部份,甚至成為機器。農業、工業與科技革命,
人們以為自己主宰,沒有意識到本身越來越軟弱。近幾年各大車廠推出未來趨勢概念車,流線型金屬車身,彰顯未來世代是金屬機器的天下,開始消除屬於「生物體」的部分,
而科技又會以金屬「仿生」創作,說不上哪裡怪。
商業體系健全之後與文化的摩擦不斷,商業會穿著文化的外衣出現,商業也還是來自於人性,人們因為需求而創造,又被創造吸引、束縛,似乎是個無止盡的循環。宗教說是信仰,人們實際上甚麼都信,
人本身可以也願意被當作商品,更不用論其他物種,商品光是男女神這類就是了。
文化間其實很難分割,就像台灣與大陸的文化、風俗說不一樣卻那麼相似,說要尋傳統、尋根,還是會往大陸考證。台灣客家人的代表物是甚麼,當然不會是桐花、花布這類觀光推廣的項目,中部及屏東近幾年都有以永定土樓為原型建造的客家文物場館,之前課堂上討論土樓到底該不該出現在台灣?仁老師說到不能以台灣客家沒有這樣的建築型式就不能建造,還是要看它是否能獲利,畢竟是做營利性質的場館。我的立場是:如果引進相似的族群的建築、生活型態,不就與引進生物外來種是一樣的嗎?會混淆與覆蓋本來的生態、文化。
關於人類(智人)如何誕生?是否會滅亡?相信還會討論許久,直至真的消失的那時刻。說是個體怕死,其實是整個族群都對於不存在感到恐慌,極力阻止,越是限制越會毀壞,屢試不爽。
《人類大歷史》心得,2015/03/27
留言列表